福州人把过年叫“做年”,(请跟着小编用福州话说一遍:“zo 念”!)老福州有很多独特的过年习俗,比如:除夕夜,要用卫生纸擦熊孩子的嘴巴;年初一不能出门,不能做饭、不能扫地……为什么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 除夕 贴春联、守岁、压岁钱
除夕之夜,红烛高烧,合家欢乐,共饮晚宴,在福州叫“做岁”。夜里再扫厅堂,放鞭炮,煮隔年饭。
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,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,贴红纸,扎红绳,并撒上“五子”(红枣、花生、瓜子、桂圆子、栗子),摆在厅堂案桌上。
家中主要门户、窗帘、箱笼家具、贵重器皿物件压上“金银纸箔”,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溢出,象征着明年发大财。
除夕之夜长辈还有给小孩发“压岁钱”的习俗。唉,小编现在已经到了发压岁钱的年纪 。
福州风俗要在除夕张贴春联,和全国各地有不同之处在于春联之上留有一段白纸。这个习俗始于清初,相传是为了悼念定都福州建立隆武政权的明朝末皇帝朱聿键,他被俘殉难时值岁末。
在福州守岁习俗也很普遍,守岁目的是“接岁”,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两天”。旧时守岁要守到五更黎明,而今一般只守到凌晨零点。现在最常见的就是一家人春晚看着看着,《难忘今宵》响起时,就昏昏欲睡了……
在古代,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、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。以前欠债不能过年,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。
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,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。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,像黄世仁这样逼债的事,早就消声匿迹啦。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。吃过团圆饭后,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,意思是童言无忌,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,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。小编儿时,看到爷爷拿着卫生纸走近就四处躲藏,如今忆起却是幸福满满。。。
正月初一 吃太平面、开门放鞭炮、穿新衣
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,古称履端、元旦,也就是现在的春节。黎明时分,各家敞开大门,焚香鸣炮,喜迎新年。
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,说第一句话,做第一件事,都讲究好彩头,以冀一年之平安。
新年伊始,逢人第一句都要说“恭喜”、“发财”、“平安”等吉利话,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。
当日不扫地、不打水、不挑担、不劈柴、不洗衣、不洗澡、不理发、不说不吉利的话。全家起床后,便穿新衣服,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。
早餐,有的吃太平面(线面、鸡肉、鸭蛋),寓意太平、长寿;有的吃年糕(红糖粿),以祝年年高升;有的老人吃素,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。
初一,小辈要向长辈拜年,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、桔子。
在福州,正月里有很多规矩。如正月初一,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,一般不出门拜年,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。小孩就在街上玩,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。
这一天也不煮饭,三餐以年糕为主,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,热了吃,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,取“年年有余”的意思。
初一晚上,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,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,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。
正月初二、初三 女儿女婿送节礼、拜年
初三人们访亲拜友,互贺新年。
大年初二,福州俗称“女婿日”,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,并在女方家里吃饭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,要办春酒,邀女儿、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。特别是女儿出嫁头一年,不管路途多远都要前往,礼品也会重一点。
关于送年礼要什么东西,每家贫富不同,礼品也略有不同。
有一种年礼内容是:一笼屉的糖粿,还有一对大鱼,这对鱼关键是个头大,一般都不会用海鱼,都是用淡水鱼,草鱼或者鲢鱼均可;一只大猪腿,还有一些福桔等等。
另一种年礼内容是:一笼屉糖粿、一对大鱼、一只猪蹄、一只大公鸡。这些礼品都有着美好的寓意,表示年年有余、万事如意,祝愿父母亲长寿平安。
大年初三,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。福州方言有这样的贺年诗:“姑嫂双双贺新年,红红伞灯挂厅前;好(斎)好粿送奴去,金字牌板企(站立之意)门前。”
初四 接神、办春酒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,也称灶王爷。在腊月廿三这天,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,因此有了祭灶。
正月初四,灶王爷汇报完工作,又要重新回到人间,继续监察人间的善恶,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,准备好供品,并焚香、点烛、燃放鞭炮恭迎灶王爷回来,俗称接神。
这一天也称开假,商店开门迎客,工厂、作坊开工生产。这一天一早,家家户户放鞭炮喊“开门大吉”,还要备肴馔供神,工商业者把供神的肴馔请第一天来上班的员工饱餐一顿,百姓人家则趁机互相宴请,称办春酒。 办春酒一般可延续到元宵节。在古时,出外谋生做工的,一般就在初四“走路”(或“上路”)。
不过现在多数单位春节假期都放到初六,所以很多老板也有在初六这天给员工派红包、组织聚餐的。
正月初七拜斗 古传正月一日为鸡,二日为狗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为人,闽俗则以七日为人本命日。
这个风俗现在很少人知道了,早年正月初七,“羽流集于山玉皇阁,拜斗以祈人寿”。由于仪式比较隆重,一般人也不会在家做拜斗,这是道教独有的一种为人消灾解厄、祈福延寿之科仪。 现在福州道教裴仙宫、乌山吕祖宫等都常有拜斗活动,做得很传统、很地道。
正月初八送灯 福州方言以灯为丁,送灯即送丁,父母为已出嫁的女儿送灯,外婆给外孙送灯,就是祝女儿生子添丁,人丁兴旺,娘家去给婆家送灯的人,往往是亲家舅(小舅子)。
旧时,初八前后,乡村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家舅扛着蔗,蔗上挂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。
扛灯走在路上,会有孩子成群结队跟在后面唱:“亲家舅送灯,亲母带身(怀孕);亲家舅抗门杆,欲食亲母花生糖……”内容无稽,弄得亲家舅很不好意思。”
送灯是很有讲究的,第一年送“观音送子”灯,第二年如未生育,则送“天赐麟儿”灯、“孩子坐盆”灯,第三、四年如再未生养,便送“桔”灯,寓为“焦急”之意。生育后可送“状元骑马”灯、“天赐麒麟”灯等,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。
不过也有地方的风俗是,从春节至元宵前夕都可以送灯。
正月十一上采
新春家祭,称为“上采”。上采安排在元宵之前的正月十一日,过去在福州市区及其周边乡村的人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。村社的祭神活动多安排在上采当日或前后一两天。
后来人们感到除夕已有过隆重的祭天地和祭祖宗,正月十一又上采,认为有些重复,就渐渐忘了这一环节。
但我们要知道,上采不是祭天地和任何神明,是专祭祖宗的专项祭事,与除夕的大祭不同。
正月十五 闹元宵
正月十五日,为元宵节,亦谓上元佳节。福州元宵花灯,始于汉代,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。
福州的桔灯、菜头灯、莲花灯等,形态别致,色泽鲜艳,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,引人注目。
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,还有摆设鳌山(俗称“灯山”),供人玩赏的。 “春灯绝胜百花芳,元夕纷华盛福唐;银烛烧空排丽景,鳌山耸处现祥光。”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昔日福州的灯市和鳌山的盛景。
元宵城门开禁,鳌山向外,郊外人家入城观赏,人山人海,热闹非常。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,以前福州南后街专售各种纸制的花灯。
元宵之夜,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,结合迎神赛会。迎神队伍中,多随有舞龙灯、高跷、舞狮、地下坪、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。
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,便举灯放炮,祈求合家平安。
正月廿九日 拗九粥 正月廿九日,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。
“拗九节”又称“后九节”、“孝顺节”。这天清早,家家户户都用糯米、红糖,再加上花生、红枣、荸荠、芝麻、桂圆等原料,煮成甜粥,称为“拗九粥”,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。
已出嫁的女儿,也必定要送一碗“拗九粥”,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、蛋、猪蹄等,送回娘家,孝敬父母。
此外,凡是岁数逢九的人,如九岁、十九岁、二十九岁……(称“明九”),或是九的倍数,如十八岁、二十七岁、三十六岁……(称“暗九”),也要像过生日一样,吃一碗“太平面”,以求平安、健康。 “拗九节”来源于“目连救母”的传说。据传,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,其母生前悍恶,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,他探监时,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,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。后来,他想了一个办法,用荸荠、花生、红枣、桂圆、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,煮成甜粥,盛上碗后,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,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,问道:“这是什么?”目连随口答道:“这是拗垢粥。”(福州话“九”与“垢”谐音)看守信以为真,认为这粥很脏,不敢吃。因此,“拗九粥”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。
不管是正月廿九,还是二十九岁,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,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,认为“九”是厄难的岁月,所以,凡逢“九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,出嫁的女儿,也要给父母送“九”,以求父母平安、健康。
“拗九节”之后,福州春节期间的所有节日就都过完了。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,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。祝亲们新年快乐!
如今,随时代发展,有的习俗或许已经被许多人忘却,而在更多福州人的心底,对这些年俗的回忆已成为老福州共同的乡愁。
内容来源:福州帮、海峡都市报、《闽都民俗风情画》、《福州风土诗》、百度百科、新华书店等(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您告知删除。) |